
拖了很久,決定還是把這部電影寫一寫吧。
(其實是今天被研究所版的小道消息給騙了,決定來發洩我的怨念。)
電影的節奏快速向前推進,
阿米爾和哈山,兩個人的童年在阿富汗的山間城裡流逝。
鏡頭帶著觀眾窺探這個不熟悉的國度,
我用別人的眼睛,隱藏情緒。
近年來改編的電影何其多,
哈利波特、香水、星塵傳奇、納尼亞和黑暗三部曲等等。
每每我總會對電影有所期待,然後又在期待當中有所失落,
想找回當初看書的感動,卻覺得化為影像反而難以接受。
追風箏的孩子和書中的情節大致相符,
只是這樣的相符,勢必要在短短的不到三個小時當中,
犧牲掉許多令人感動,以致沉重的情節。
我說,書本的篇幅醞釀著情緒,直到最後回到阿富汗的那刻,
從索拉博不語的眼中排山倒海而來,然後潰堤。
而電影的篇幅的確太短,情緒才剛開始就夭折,
落在下一幕的劇情當中變成養分。
那句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,在電影中只出現兩次,
在哈山為阿米爾撿風箏的當下,以及電影的最後。
並非這部電影不好,它忠實地呈現了書本的劇情毫無修改,
只是礙於片長只好刪減掉許許多多,鋪陳的過程。
阿米爾逃出阿富汗的掙扎,我從他父親的身上看見了,
卻無法看見阿米爾愧疚的靈魂。
電影裡的父親將祖國泥土帶在身上,
時時刻刻,沒有忘記他來的地方,沒有在繁華的美國失去嚮往。
直到他死的那刻,也要親吻祖國的衣襬,
回歸落地生根的唯一家鄉。
電影中的阿米爾遺憾太少,決心太少,
我雖然看見那樣對過往悔悟的落寞,
卻看不見他明白哈山和他的關係之後,書中那樣的震撼及解脫。
我還是要說這部電影值得一看,
可以去看看阿米爾和哈山生長的國家,
看看我們不熟悉的景色和風土民情,看看戰火中生存的無辜百姓。
阿富汗並非寸草不生的貧瘠土地,
阿富汗人也非總是在困苦艱難中過日子。
阿米爾的家庭狀況轉化成影像,
打破了原本不實的文字幻想。
如果可以看完這部電影,我相信再去閱讀原書,
必定能夠獲得更多的感動。